BOB手机平台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儿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身体发育迅速,好奇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些为他们探索周围奇妙的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幼儿园教育应成为睿智的引导者,幼儿园课程也就是自然担负起启蒙的任务——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因此,幼儿园课程自然也就担负着启蒙的基本任务。
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儿童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育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识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儿童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儿童的每日生活。
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满足儿童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儿童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幼儿园课程中,学习与游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幼儿的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在其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成为其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对儿童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但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使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儿童喜阐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虽然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儿童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儿童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感受的更多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的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作用。课程的潜在性或隐蔽性,即通过环境影响幼儿的的发展。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根本的不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