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培养靠教育。乡村基础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离不开人力资本,留住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新型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只有振兴乡村基础教育,才能留住学龄儿童及其家庭,留住中年父母这支当前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以及学龄儿童这支潜在力量。反过来,乡村振兴又会增强乡村吸引力,使更多青年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并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稳定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
增强乡村脱贫致富可持续动力。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基础教育是最主要的素质教育,农村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是脱贫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只有大力搞好乡村基础教育,用文化、智力和素质提升阻击贫穷和落后,实现“造血式”扶贫,才能彻底“拔穷根”,阻断乡村贫困代际传递,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村的新生代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文明塑造。习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发展乡土教育将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乡村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是其“根”和“魂”,没有文化的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的协调和有效治理。只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抓住“立德树人”这条主线,搞好乡村基础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有效传承学生的乡土文化情感,培养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情怀;才能有效发挥学校的辐射教化作用,让学校成为乡村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活动的中心,用乡村学校师生的良好风尚、优秀的学校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塑造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治理。
振兴乡村基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和保障。总的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目标,以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为基本路径,稳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用优质的乡村基础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第一,持续加大乡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面对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无论是解决乡村上学难问题,还是解决乡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乡村教育师资薄弱等问题,都需要持续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薄弱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保障乡村儿童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持续优化乡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乡村要振兴,留住并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与发展乡村产业同样重要。因为学校的撤并已经成为农村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在规划设计教育发展蓝图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人口流动对未来农村教育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影响,适应人口变化重新规划乡村学校,科学匹配教育资源,避免简单撤并,确保让农村孩子就近“有学上”。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开发运用在线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互联网+乡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留住生源,减少乡村人口外流。
第三,持续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在政策支持和待遇扶持上向农村加大倾斜力度,建立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长期从教机制,厚植乡村教师人力资本。首先,提升乡村教BOB手机师薪酬等待遇。稳步提升工资待遇,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等政策;改善工作和教学环境。其次,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扩大免费师范生培养规模特别是要扩大艰苦边远地区招生规模;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师范生定向招生、培养项目;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再次,完善乡村教师管理制度。职称晋级制度上要向乡村教师倾斜,更好地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深化优秀教师资源统一配置机制,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调配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促进城乡师资力量配备的均衡化。最后,关注乡村教师精神需求。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乡村教师有归属感、成就感,能够在乡村扎下根,愿意为师,乐于从教。